偶像的力量-大家谈,探寻每个人在摄影创作中内心的源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不管你是否承认。
也许某个你一直在抗拒、否定并试图与其划清界限的人,对你的影响恰恰最为深重。
所以在这里,我们更多讨论的是每位摄影师在这种影响下自身内在的变化。
作为一个摄影师,在他拿起相机的那一刻起,会不由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描摹对象,也许随着观点与技艺的逐渐成熟,或人生境遇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摄影还是人生,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坐标,或者靠近,或者远离,我们其实都没有将它从心里抹去。有时我们把这个坐标称为偶像,但更多的时候他的角色是守望者和领路人。
对多数摄影师而言,审美趣味和思想高度的顶峰往往出现在从业的最初,以后的种种成就不过是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过程,当偶尔有些天赋异禀的人突破了最初的梦想再攀高峰时,他们就会拥有另外一个称号——大师。客观地讲,在“大师”泛滥的今天,这个词汇的本意已经被严重歪曲了,但每个人反问自己的内心,还是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摄影本来就是一门描摹世界和人心的艺术,在你描摹的过程中,不管有意无意都会参照其他人的成果,有时是精神内涵,有时是方法论,所以探寻每个人在摄影创作中内心的源动力,正是本次专题的目的。
——轶程
卢伟
学生阶段,一次偶然的打工机会,阴错阳差的把我这个主修航海的人拉进了摄影圈,没想到一次的偶然却演变成了一辈子的跟随,这一切我都得感谢启蒙恩师台湾的廖培钦先生。
恩师廖培钦先生对追求影像艺术的激情和极富艺术涵养的修为,深深打动当时刚入行的我。老师早年曾留美主修摄影,学术功底深厚,其摄影作品精致而唯美,这引领了我摸索影像风格的方向。而且在三十年前所使用的影楼灯光器材是全套的布朗专业灯光设备,这对我日后对灯光质感的认知有着莫大的帮助。
现代的时尚摄影大师Steven Meisel和Annie Leibovitz的影像风格是我个人成长后所比较推崇的,虽然有着许多名师的作品我亦十分喜欢和关注,但是内心总是会忆起那位影响我至深的引路人,感谢他!由于他、我至今仍然打着这份工,而这份工作我能以淳美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和人生。
马良
我因为没有学过摄影,甚至成为摄影者也是个意外,故很少摄影方面的阅读量,倒是因为喜欢电影,看了很多作品。很难说谁是我唯一的偶像,但其中影响我最大的一定是希腊导演西奥·安哲普洛斯,安哲先生的作品是我所有阅读经验之外的另外一扇门,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感觉世界一下子扩张出一大片乌有之邦,在现实之外,充满怅然诗意,润物细无声进入心底,滋养了灵魂。从小就有人告诉我,我生长在一个诗意的国度,唐诗宋词的故乡,可事实上,这些浪漫只存在了故纸里,我们的生活里一切都是条理分明铁板一块的,甚至我们常见的艺术作品,也多类似产品说明书或者科学挂图,难说无趣,但一定是缺乏诗意的。
刘嘉楠
对我的创作和美学观念影像比较大的是绘画大师巴尔蒂斯,他的作品介于古典写实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之间。风格凝重,画面具有很强的隐喻感、情节感。似乎在展示人物内心隐秘的活动,这些美学意味非常吸引我,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他的作品中有部分带有轻微的情色味道,很特别,具有一种潜在的诱惑力。巴尔蒂斯生为贵族,一生富贵,晚年时住的别墅有一百多扇窗户。因此尽管他的作品有些阴郁的成分,但始终透着优雅味道。
高西林
受《今日人像》之托,要我对新从业的摄影师说说我成长经验和对摄影的认识。在我心里,摄影艺术等于镜头+现场+瞬间。把用相机拍得的素材用PS修拼出来的结果是数码美术图片,它归属于其它艺术类。关于创作,摄影没有什么绝技与捷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去拍摄那些能感动我们的人与事物,把能引起我们情感共鸣的事物用摄影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让看到你作品的人动情,引起审美共鸣,这才是创作的意义所在。
张华斌
早期在照相馆的时代,我最喜欢的国外摄影师是尤金·史密斯,我认为他是可以写进摄影史的人。国内老一辈摄影师当中我比较喜欢殷孟珍,殷老师是我非常敬佩,非常尊敬的一位摄影师。
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经常会翻阅一些前辈的摄影作品。但是我没有去模仿过谁的作品,我觉得有些是“神”的东西模仿不出来,我们也只能从“形”上去窥视一下,我认为这可以从他们身上受到一些启发和感受,所以我从开始拍片到现在都没有去模仿过谁。殷老师的作品我觉得在那个年代是最能打动人的,最能让人从中吸取养分的。尤其在那个摆拍很严重的年代里,即使是这样殷孟珍的作品一样能打动人。老一辈人更讲究用光,人物的情绪感受等。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我再来看殷老师的作品,感觉是能够留给后辈的摄影师的一种财富。回过头再来看我们这一代摄影师的作品,商业的味道太重,到底我们能够传承下去什么样的东西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商业味道过浓的片子,能够带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的,并能传承下去的,相当相当的不容易。
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