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

来源 DCFever 发布时间 2012-01-20

近年一直受财困影响的 Kodak,终于2012年1月19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令,将这个拥有 130 多年历史的影像企业划上句号。划管在临终前曾尝试控告如 Apple、Samsung 等企业在专利权上侵权,望从胜诉中赚取营运资金,奈何法律持久战对这位急需资金的末期病人无法提供帮助,最终还是要唱“I don’t wanna say good bye”。由于清盘需时,Kodak 正式完结的业务,估计要待至 2013 年才正式完成。

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

Kodak 在 2008 还推出 Ektar 100 胶卷 (左)以满足胶卷发烧友,剩余的胶卷业务有没有人继承,将会是最多人关心的问题。

网上不少新闻已提及过 Kodak 由盛变衰的过程,本篇也不再赘述。当中不少人认为 Kodak 错过了由胶卷转型至数位的时机,由当初 1975 年发明第一台数码原型相机,就该意识到这条路应该要加强发展。的而且确,Kodak 当年一直沉醉于胶卷业务的盈利,在 1996 年的利润更高达 160 亿美元。估不到十数年后,这个巨企也要坐吃山崩,谁说百年基业“无得输”?不过必须澄清一点,Kodak 并非没有亮眼的数码产品,只是当年的出品并非一般消费者能负担得起。

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
曾经是当时最高规格的 DCS 760,时为2001年

她曾经是数码产品的领导人...
如果你找找资料,就会发现早于1991年,Kodak 已经发明了类似“数码机背”概念的器材,例如以 Nikon F3 机身改装成的系统,只有 130 万像素,而且要外置储存器。及后还相继发展了 DCS 200 (1992)、DCS 400 系列 (1994)、DCS 500 系列 (1998) 等以单反为基础的产品。就当年配备了 Kodak 600 万像素 APS-C CMOS 的 Canon DCS 560 为例 (建基于 Canon EOS-1n 机身),其售价就相当于 28,500 美元,即 222,300 港元,比现在的中片幅入门系统还贵。及后较可接受价位的 DSC 760 (2001 年推),售价 $8,000 美元,即 $62,400 港元,几乎可以和未正式发售的 Canon 1D X 睇齐。至 2004 年还有分别推出 Kodak DCS Pro 14C (Canon EOS Mount) 及 14N (Nikon F-mount) 系统,为 1,389 万像素全片幅,是当时同期机种中无论 CMOS 尺寸及像素均为最高规格,索价达 $5,000 美元,约 $39,000 港元。不仅在单反领域,中片幅 CCD 的生产也是主要由 Kodak 负责,例如 2008 年生产的 KODAK KAF-50100,就使用于 Hasselblad H3DII-50 之上,提供相当于 5,000 万像素。从技术层面论,Kodak 真的曾经为数码影像进行过不少研发,奈何在照顾平民消费领域上落力非常少,由踏入 2000 年代起,其丧钟其实已经暗地响起。

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

Kodak DCS Pro 14c (左) 及 DCS Pro14n 均具备全片 1,389 万像素 CMOS,ISO 最低为 6 (B mode),最高为 1600,以 2004 来说殊不简单,但2005年,Canon 就推出了 EOS 350D 及 5D,Kodak 失势打开序幕。

...但她不是惟一的 CCD/ CMOS 生产者
也许大家会发现,在早期 DSLR 的数码竞赛中,连 Canon 及 Nikon 等厂商均要依赖 Kodak 的技术,只是到了 2000 年代中期,Canon 及 Nikon 已不再倚赖 Kodak 的感光元件。Canon 开始自行生产 CMOS,Nikon 的 DSLR 也采用 Sony 的 CCD / CMOS,Kodak 失去两大客户订单。虽闻说早期的 4/3 系统也有用 Kodak 的组件,但比例毕竟难与三大厂相比,加上数码中片幅只是小数专业人士有需求,要撑住 Kodak 的数码事业可谓极其艰难。加上其他生产商也有自行生产 CCD / CMOS 的能力去应付轻便数码相机的需求,就更令 Kodak 空有技术而无法有效运用。即使后来 Kodak 推出 EasyShare 概念去对应普罗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的需求,奈何此系列相机的功能太过业余,与其他厂商功能全面的机种无法媲美,靠低价政策只意味着低利润,还有尾大不掉的胶卷业务,长远计并不能供养 Kodak 这种人手及规模均非常臃肿的企业。

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

Hasselblad H3DII-50 也是采用 Kodak CCD 的机背,但专业的代价是不能普及。

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

消费市场讲求轻便易用,但 Kodak 就是欠缺一件能放得进口袋而又瞩目的消费级产品,这款 EasyShare V570 (2006 年) 可能已是云云 Kodak 数码相机中较有印象的一部。

转型的金科玉律
读过商业管理的人,相信都知道凡一家经营到一个年期,就有必要因应市场形势在业务上改变方向,防止自己的业务需求下降而走上末路。一些成功的个案如 IBM,也是和 Kodak 几近同龄的百年企业,由当初一家经营计算列表器材 (tabulating machine)的公司,一步步由机械式计算机,进化至真空管、集成电路、大型座地式电脑至个人电脑,成绩有目共睹。但大家不要忘记,2003 年她将硬碟业务出售给 Hitachi,在 2004 年她狠下心肠将 ThinkPad 及 ThinkCentre 等曾经风光一时的个人电脑业务出售,将资源集中经营专业伺服器及云端业务等。如果不作这个决定,相信 IBM 今天的盈利充其量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受个人电脑业务拖累而亏损。就连苹果在 2007 年也将 Apple Computer 改名为 Apple,像征着电脑已非重要业务,而是由流动数码产品带动。

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    柯达(Kodak)启示录:企业恐龙的下场

IBM 和 Apple 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成于个人电脑销售,但得以维持也是将当初的业务切断或大幅降低。

Kodak 的失败,正反映其业务有欠多元化兼新意欠奉的问题,也是不少企业走向灭亡或只剩下空壳品牌的原因。作为竞争对手的富士,无疑在估计形势上聪明得多,将胶卷业务比重渐渐转移至数码产品之余,近年更将用于胶卷的骨胶原及纳米渗透技术转移化妆品之上,建立多元业务。“变幻原是永恒”在企管上是绝对真理,笔者相信不少人会为 Kodak 的消逝而惋惜。我们在怀念 Kodak 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这场悲剧的教训。胜败乃兵家常事,就让我们以平常心观之。

摄影 SHEYING.SIO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