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之地—豆满江》—从文化内涵上读懂风景照片

作者 李荣旭 来源 色影无忌 发布时间 2012-01-10

作家对大自然拥有怎样的认识、怎样的心态,决定被作家所捕捉的风景也能超越简单的仅供欣赏的程度。大自然是不因人类给予它的命名而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真实的存在。然而,在这里,由摄影作家命名后被选定的风景本身就已经拥有了文化内涵。那么,风景在我们人为的条条框框中便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以此为主题的风景照片中,重要的是以怎样的方式反映在照片中的。随着作家对自然的不同认识与心态,风景照片也以不同的各种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陷入静谧之美而易于忽略的风景照片中,其文化内涵理应转换为观察者的焦点。与其首先解释其文化内涵,还不如随着自己情绪上的兴趣,按照作家看问题的角度看下去的话,就能很自然地发现沈学哲的风景照片中这一地区“场所的特殊性“来。沈学哲长期记录了横亘在中朝国界之间的豆满江。豆满江所处的延边地区是作家赖以生存的故乡。这次是沈学哲记录自己所居住的故乡土地的第四次创作。以前发表的《延边牌匾上的风景》、《灰色风景》、正在创作中的《草房》、然后才是这次的《边界之地——豆满江》。

《边界之地—豆满江》—从文化内涵上读懂风景照片

“场所”在风景照片中是最基本的载体。与其拍摄的事件或事物相比,观众会更愿意随着作家的视线来观赏风景照片中的“场所”。风景照片中也发生事件,看事物存在的视线也是存在的。然而,风景照片中的事件和事物完全围绕着“场所”而展开的一种文化方面的解释成立时,才具有其存在的理由。

因此,作家是哪里出身、在哪儿生活着是衡量作家对风景照片所给予的视线最为重要的指标。场所具有构成一个人真实身份的核心意义。一个人生活了几十年抑或一生的场所与其物理的、历史的、文化的属性一起决定了那个人懂得什么,又是怎样看待事物的。作家在地理方面的经历对作品外在的与内在的含义方面肯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沈学哲的祖先很久以前来自豆满江对岸韩半岛。属移民第三代的作家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朝鲜族。沈学哲拿来用作素材的图们江目前是划分国界的界河,然而,过去却不然。近代历史上历经坎坷的事件中被选定的国界实际上是从不属于哪一方的中间地带。在沈学哲的风景照片中并不存在明确划分的国境线。在大自然中原本就不存在那样的线。因此,沈学哲的拍摄对象豆满江并非仅仅表现纯粹的大自然。正如看不见,却依然存在的国境线那样,沈学哲的风景一直在敦促着我们看懂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然而,由于照片本身并不直言具体的事件和“意义”,因此,摄影师在照片下面做了注解,指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并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下面就听一听作家的原话吧。

“‘朝鲜劳动党主体纪念塔’和‘茂山铁矿’是亚洲最大的塔和铁矿。该铁矿,中国政府与朝鲜签约后获得了50年的采矿权。‘断了的稳城桥’,即图们江断桥于1945年8月日军与苏联红军交战时,日军战败后,为了阻止苏联红军的追击,炸毁了“稳城桥”。现在的桥就是当时留下的痕迹。图们江下流的“防川”位于豆满江的末端,是朝鲜、俄罗斯、中国的接壤地带。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流入东海,其长度为700里。‘雾中图们江’,在‘三合’看到的朝鲜‘会宁’,2009年美国两名女记者越境的地方,边防军人巡逻的路……”

历史事件与作家的具体经历又何以能够赋予一定的意义而摄入作品中呢!照片即使能够述说命运中存在的痕迹,却不能说明历史性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土地是自然存在,然而,风景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现象的风景面貌是与作家的思想无关而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而望着这一风景的作家的视线是不得不做出解释与介入其中的文化产物。因此,作家在图片下面所做的注解并不是仅仅为了简单说明该地区。融入风景中的作家的情感以其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些充分强调了能够唤醒摄影师沈学哲个人记忆以及暂时忘却的情感的场所的特殊力量。 沈学哲风景照并不是现有的事物或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是经过衍生而扩散的场所和条件的组合,是靠自己显山露水,敞开的无限可能性的场面、舞台与氛围。

上一页12
摄影 SHEYING.SIO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