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熙正的影像幻境-许熙正谈摄影的风格与目的

作者 许熙正 来源 今日人像 发布时间 2012-07-24

在此次约稿之前,我对许熙正先生的了解少得可怜,仅有的印象是年前一位相熟的作者发送的一个网址链接,寥寥几张图片对我触动颇深,他的作品突破了我以往许多约定俗成的视觉经验,坦白说我十年图片编辑生涯中,可以称之为“耳目一新”的作品寥寥无几,而这些作品肯定位列其中。

之后借信息畅通和圈子不大的优势,我逐渐了解到类似于“台湾摄影师”“从影二十余年”“现常住上海从事商业摄影” 等线索,所以才有了近日的一番沟通及本期刊登的三组作品。本来按照以往的习惯,杂志不可避免地要对刊出的影像佳作进行一番解读,以利于读者更好地“读图”,但这次面对一个成长经历、技术语言以及影像风格都相对陌生的摄影师,我却总是感到无从下笔,因为主观的描述和“看图说话”式的解读很可能产生歧义,我只能说我从许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表现的力量,一种不曾割裂的,一种贯穿心、眼、手与影像之间气场,这本应该是每个举起相机的人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今天却显得如此难能可贵,所以还是看看许熙正本人的叙述,也许这样更加直观,更少谬误。—— 轶程

许熙正的影像幻境-许熙正谈摄影的风格与目的

所谓“风格 ”

就我目前的理解,所谓风格是靠庞大的累积,是今天之前的你的总和,从你已经开始表达自己开始。

很难定论是什么时间形成了风格,因为每一个时期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刚出道的时候可能最后一位师傅影响最大,然后慢慢摸索自己,这是我的理解。我很喜欢我最后一位师父那时候的风格。她是个留日的女摄影师”高媛”。有着平稳又略带女性敏感度的特质。但我一开始独立拍摄,好像就被一直压抑在心里面的一种混沌的力量拉扯,完全不主流,十足的歇斯底里。好像一下子就要把压抑几十年的,躲在最角落的那些浑沌,全部讲明白(这也是很多刚出道摄影师常出现的问题,讲太多,只会放,不懂得收)。然后开始商业拍摄才从以前师傅的影子里走出来(但商业拍摄,常常只是听话的技术员)。比较娴熟后,才终于像个刚长大的孩子,敢在大人的面前开口说话。开始把自己的喜好放到商业作品中。但我比较幸运的是,这些事不是在最开始的时就碰到,至少最开始的几个商业案子都是喜欢我那种假扮成人、强说愁绪的风格而找上我的,所以,很贴近当时的自我,也因为如此,刚出道就被业内的人关注。我的出道算是很快,后来接太多案子,开始一些纯技术性,没有思考的案子拍摄,拍久了也终究贫血。所以才决定放掉所有的,一切重新来过。毕竟我不是属于只把摄影拿来挣钱的那一类人。

刚刚重来的时候,我还担心会不会回不去最初的状态? 但几年的调整,我觉得现在的状态比刚出道的时候要好很多,这还让我蛮欣慰的。最近才开始思考”本我”是什么?(对于一个20年一直在做别人的我来说,这摸索有点辛苦)。也许现在我才要开始放”我是谁”这个概念到我的作品里面。

我觉得我也跟很多摄影师一样,越拍到后面,则童年影响越深,一直觉得那才是原来的我,还没被社会影响过的,相对纯净。所以,我一直很喜欢比较抽象的影像,可以让人家停下来用心看,会产生幻想的影像。像是我在憧憬我的童年,赞叹我童年时候小脑袋里的诸多奇异幻想。摄影如此,人生观也如此。总希望我可以活的像个孩子。那已经是绝对奢侈的期盼了。所以,我现在也期待我的摄影,越少目的越好。

许熙正的影像幻境-许熙正谈摄影的风格与目的

关于“目的”

“目的”才是影响影像最多的环节。不管这目的是外加的,还是自我期许的,都一样。一有目的,就开始有框框,就不能把能量放到最大,不能把自己放的更透彻,就不是”自己”。

我期盼商业拍摄可以让我这样一个含有内功的小孩子,随手创作。好作品也许不是苦心经营,靠的是长期训练的敏感度和内在的底蕴,从感应到起始,还没进入思考,就已经出手并瞬间完成。而我是个幸运的小孩,刚说出想法,就有几家客户愿意让我这样拍摄。我实在没什么好抱怨的了,有时我也笑的像个孩子。

当然,这样的想法,最难说服的,就是商业拍摄了。其他如杂志和创作。创作是不用说了,一定没问题,是”纯自己”。 杂志的部分,会慢慢等我这样拍摄的成果出来,形成一种风格,逐渐会产生被期待惊喜,而后自然会水到渠成。

所以,我现在思考的已经不是拍什么案子,可以放进去多少的”自己”,而是自我纯化,把自己放大、挖深,把自己变成风格本身,然后喜欢这样的人才来找我拍摄。这样,所有的人都能有最大惊奇的收获,我也幸福,对方也满足……

许熙正的摄影作品:http://sheying.sioe.cn/zuopin/yingxiang/9322.html

摄影 SHEYING.SIOE.CN